西部水电资源富集,目前仅开发12.5%。
根据社科院国家资产负债表数据显示,地方政府杠杆率在2020年已经达到25.6%的历史新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扩张能力也已经接近极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6%,创近十年新高。
截止到2020年Q3,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4万亿元。2020年,全球经济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而陷入短萧条,中国经济率先恢复为正增长,在全球经济中一枝独秀。2021年,中国经济名义高增长背后,要重点关注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可持续性及潜在衍生风险。五、创造新需求,才能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从宏观上分析结构,目前中国经济恢复和后续可持续增长的关键矛盾在于国内的消费需求潜力能否被充分激发出来,而激发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创造新需求。事实上,2020年的2%经济增速并非这样形成,而是2月份几乎全国经济停摆造成一季度增速-6.8%,然后二季度迅速恢复到3.2%的正增长,下半年基本恢复正常——这样平均而形成的2%,与全年经济匀速2%的含义是有本质不同的。
但是相对于2020年的低基数而言,2021年的消费同比增速有可能会掩盖真实状况。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8287.8亿元,增长37.5%。四要加快培育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也逐步从过去的粗放型向高质量、高品质、无污染的方向发展,绿色产品充分体现了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这是市场需求发展的方向。 三、如何加快发展绿色工业 加快发展绿色工业意义重大。谁把握住这一方向,创造绿色品牌,谁就能抢占市场先机。二、绿色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个因素决定了走绿色发展道路刻不容缓。
总之,历史留给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时间可能只有10年左右,在这段时间内,我国必须走完重化工业化过程,完成城镇化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同时,必须完成农业、工业、建筑、交通等主要行业的绿色转型。因为这样,可以带动全社会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2007年) 进入 唐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绿色工业 。能源资源短缺状况和脆弱的环境生态,不容许我国继续走高耗低效、粗放型发展道路,必须尽快走上绿色发展道路。二要实施绿色消费战略。在经济核算体系中,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保护的评价方法,把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护纳入对地区、企业统计范围,形成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定期公布结果。
绿色消费是绿色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绿色发展将给中国提供长期持续的经济驱动力。同时,生产出的绿色产品得到社会认可,会带来很大的市场空间,企业发展就有了广阔前景。5、绿色发展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内各行业都应当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制定绿色发展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这就要求工业企业不但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三R原则进行清洁生产,做到废物资源化利用和零污染排放,而且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能效高和环境友好的特征,也就是必须要生产绿色产品。
注重培育和扶植行业绿色龙头企业,鼓励产业积聚,以产业集群思路打造绿色产业基地,形成以绿色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国际化市场体系、专业化设计公司、技术专精生产企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工业企业都要制定绿色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把循环经济理念落实到每个企业、每个产品、每项生产工序上,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企业发展战略、生产流程、营销模式和企业文化,做到废物资源化利用和零污染排放,生产能效高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品,努力打造绿色品牌。
二是为了保护地球生态,必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避免全球温度上升2度,已经得到初步科学论证,各国均将承担减排义务,发达国家从现在开始必须绝对减排,我国是最大的碳排放国,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3、创建创新型国家等战略。内容是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实行和谐型发展、安全型发展、节约型发展、环境友好型发展、创新型发展。表明我国在实现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将利用尽量少的资源,同时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五要建立绿色品牌评估、优选和宣传机制。第一,国内能源资源严重短缺、环境约束日益严重。
一个行业不可能有太多品牌,企业自己要找准位置,不要有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思想,要主动向全国知名绿色品牌企业靠拢,成为配套企业或生产基地,以产业集群思路共同打造国家级绿色品牌航空母舰。(三)我国应对挑战的重大战略。
支持这样的龙头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和自我发展,尽快做大做强,走出国门,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一是制定和实施绿色产业发展战略。
三是各个地方要制定和实施绿色区域发展战略。三要加快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四是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三是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各地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制定绿色区域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合理布局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以实现资源、能源、物料的闭合循环利用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做到工业发展园区化,努力实现园区污染零排放。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领导,发挥具备资质的行业协会及中介组织的积极性,定期评选全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先进的绿色品牌产品和生产企业,鼓励各种传播媒体大力宣传绿色品牌和生产企业,形成有利于优强绿色品牌产品和企业加快发展的氛围。
制定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价格、技术经济等优惠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生产绿色产品四是加快风力发电机、叶片关键零部件的科技攻关力度,增强风电设备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降低风电开发成本。
一是东部沿海地区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火电项目,在关闭小火电的同时,鼓励就地上核电项目,或在保持当地必要的支撑电源前提下,将电厂建设容量指标给内蒙古等地,建设特大型煤电基地,通过输电方式保障沿海等负荷中心的电力需求。进一步加快内蒙古能源基地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需要内蒙古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国家的指导和支持。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论证认为,该项目工程技术可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观。内蒙古还通过发展节水农业,将一部分农业用水的黄河水权置换为能源开发用水,并采取加快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等措施,千方百计缓解能源开发用水不足的矛盾。
三是完善节能减排指标地区分解办法,将排放指标与环境容量挂钩,以环境容量确定各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形成有利于能源及工业布局结构调整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六、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内蒙古能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近年来,内蒙古能源开发步伐加快,发展势头很猛,在引入大企业、建设大项目、坚持高起点和注重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以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隐忧和值得重视的问题。建议参照发电企业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不低于总装机容量5%的规定,实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占电网电力比例不得低于5%的强制性规定。由于内蒙古电力外送输电通道建设滞后,2008年区内统调装机富余50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年利用只有5000小时左右,远低于2005年火电机组平均利用6969小时的水平,窝电现象十分严重。
建议按照全国能源一盘棋的思路,完善能源生产布局政策,加大能源布局结构调整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已查明资源储量6538亿吨,保有储量2981亿吨,均居全国第一。
内蒙古地域辽阔,能源资源丰富,开采条件优越,环境容量较大,是我国十分重要的能源基地。二是加快建设内蒙古风电三峡。
建立绿色风电交易机制,鼓励电网企业间认购和交易。包括:允许内蒙古按上限收取煤炭资源税,加大能源税费和价款地方分成或返还比例。